• 朱琳博

    艺术简介

    1971年3月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市,200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1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现为济南历城美术馆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副教授,济南九三学社,历城区政协委员。

    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

    2008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乡情》入选

    2009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2009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太行人家》入选

    2010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览《农家小院》获得优秀奖

    2010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展《秋沟意象》入选

    2011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乡村女教师》入选

    2011年 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展《欣欣向荣》入选

    2014年5月 “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悠悠乡情》获优秀奖

    2014年5月 “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彩石六月》入选

    作品获得山东省政府,省文化厅奖励

    2008年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省画院作品联展”《农家小院》获一等奖

    2012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悠悠乡情》获铜奖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彩石六月》获铜奖

    2013年作品参加“天下泉城,人文济南”济南重大历史题材展《彩石六月》获一等奖

    2014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山乡之歌》入选

    2015年8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晚秋-那些岁月》获优秀奖

    2015年8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大展”作品《山乡之歌》获优秀奖

    2015年12月山东省第二届青年美展《悠悠乡情》获优秀奖

    2016年8月《山西写生系列》获山东省群文骨干作品展优秀奖

    2016年9月山东省文化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品《回眸》获优秀奖

    2017年3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艺术学院主办--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新沂蒙美术作品全国巡展》美术馆首展。

    作品发表

    2014年1月    作品《彩石六月》刊登在济南日报“创作优秀作品 描绘美丽泉城”

    2014年12月   作品连环画《辛弃疾少年传奇》连载30篇刊登济南历城报

    2014年9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朱琳博》

    2014年11月   作品《彩石六月》刊登在人民日报

    2015年6月    团结出版社出版《辛弃疾少年传奇》弘扬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作品个展

    2015年10月   题目《山乡之歌系列组画》济南舜耕会展中心展出

朱琳博,“豹变”的女画家

站在这幅2米乘2米巨幅画作《乡村女教师》面前,看着画面里的屋舍、树木、画面中间娴静的女子和她牵着的那头驼着东西的黑驴,还有脚下那条模糊、斑驳的小路,画里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我嗅到了那种浓郁的化不开的熟悉又亲切的农村特有的麦草香的味道,一时让我恍惚。那种以为已经在记忆里淡忘了的老时光的温度,暖洋洋的一股脑的扑面而来又笼满全身,和煦的让人微醺起来。

    从画上回过头,看着站在旁边的作者朱琳博,这个不到一米六的娇小女子,我猜作画时她伸开手臂都未必够得到画面的顶部,完成这么尺幅巨大,工作量浩繁的作品,真是让人暗暗佩服。这画自然美到让人醉去,但我猜不出那些闪烁而斑驳的痕迹,绚烂而深沉的色彩,深远而丰富的层次,是用什么手法画出来的。它不似我看过的所有国画,更不似西画,这种极熟悉又极陌生的感觉,让我心痒,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迫切的想知道,一幅画的一切。

    画室窗外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沙沙的轻拍着千佛山新绿而茂密的树叶。山上那尊大弥勒也平添了几分慈爱的禅意。她走到阳台,拉开纱窗,笑着说:“不急,断不可负了这场好雨。”点上一支淡淡的沉香,沏了两盏白茶,这才娓娓道来……

    画中的女子就是我,我在济南的南部山区做过十年的乡村教师。这幅画对我意义深远,它还有个名字叫《走出大山》——因为大山给了我人生的生命,也给了我艺术的生命。人生上,我生在长白山林场,早期工作在大山里,现在的艺术创作还是围着大山跑;艺术上,国画、版画、油画、岩彩画……,无疑也似一座座艺术的高山。所以,我的一生,就是与大山结缘的一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走出大山的过程,都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画面中的乡土气象扑面而来,甚至我嗅到了干草和驴粪的味道。画面我看懂了。但是我看不懂,这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那些闪烁而斑驳的痕迹,绚烂而深沉的色彩,深远而丰富的层次,是用什么手法画出来的。 

    2009年,我开始创作她。

    铅笔稿,墨线稿,每一个局部,都要反复修改十几遍,勾勒4平方米的画面,勾线超过十万多笔。4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白描稿。

    然后进入白描稿上色阶段。这时,东西方艺术各种流派技法较劲,总是每时每刻在折磨着我的精神。

    这些色,不像传统中国画的青绿山水,不是浅绛山水,也不是重彩泼墨。也不是油画的常用的光影明暗手法,似是版画,又不似。岩彩,我想起敦煌壁画的岩彩。

 

    中国传统绘画是我的根,不可动摇。敦煌壁画,唐卡等古代壁画的岩彩是我的骨,支撑着我作品画面的结构。西方绘画是我的肉,使我作品的每个局部,细腻、有弹性和生机。

    我是在努力让它们在争执中融合。

    中国画?西方画?似是,似不是。这时,你的生命和你的《乡村女教师》已经密不可分。后来呢?

    她给我续上水,重续新香。然后:

    2003年时我师从于国画家刘国瑞,刘先生是李苦禅大师的弟子。我跟着刘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基础,无论是对笔的掌握,还是文人画的气息。让我在日后的创作中,可以信手拈来,虽是风俗画但又不失文人画的气质。

    2008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乡情》和入选2009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太行人家》。都得益于国画写生的训练。

    后来,师从于版画家陈济生,又汲取到了西方绘画和版画的构图技巧,以及西画的绘画原理,比如点线面的构成,画面分格,散点透视和一点透视的运用。这些都出现在我后面的作品里。散点透视容易体现情节,这是大量风俗画、题材类绘画常用散点透视的原因之一。比如德国的勃鲁盖尔的农民风俗画。

    我要在东西方艺术中,找到中国画新的表达方式。

    听说,北京要开办“中国岩彩画高级研究班”。我想去寻找古人极具东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3000元的学费让我踟蹰不前。在朋友的“掩护”下,我在这个研究班顺利地“蹭”了一个月的课。以后,我在谈到这个经历时,都说是在北京“旁听”过岩彩高岩班。那是2008年的夏天,主讲老师是中国岩彩画开创者王雄飞先生。

    “蹭来”的知识,我格外珍惜。我买来各种颜料,对着白描稿思考。岩彩是中国的传统瑰宝,却被日本的艺术家继承,并在日本得到发扬,演变成大和绘以及现代的日本画。怎么把这些颜料合理的搬到中国题材作品中,来表现中国情趣的东西,一直是刚刚复兴的中国岩彩画寻找并解决的问题。

    岩彩是用排笔刷上去,或者泼到画面上,我这双勾线底稿,刷和泼都不适合。用国画颜料,表现不够强烈,用宣传色,因为是化学合成的,日久会褪色,而且无法表现特殊效果。没有正规的使用色彩训练,也没有教科书寻找前人现成的经验。为了真实表现泥土的真实感,我真的尝试挖来黄土,与胶水合成,给画纸上颜色。结果是干裂,掉落。

    尝试,否定。再尝试,再否定。经过近2年,无数次的东拼西凑,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终于在各种矛盾中寻找到了现在看到的这种特殊的黄、绿、紫.......

    我看到的这些色彩,都不是正儿八经的黄、绿、紫等等标准色,既奇怪,又舒服。细腻、高雅、幽远,深沉。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

    中国的题材,版画的线条,水墨的语言,岩彩的特质,独创的色彩。对么?

    独创的色彩,绝对不敢妄称。不过,仅是画中人物脚下的路,我是用六种颜色,反复泼上去,使其融合。就是现在的效果了。这些色彩,时间越长,愈加沉着。

    找到色彩的规律后,又用了一个多月,我终于完成了人生中最难忘的这次创作。关键是,我在世界艺术的高山群峰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中,打开了中国画用矿物色进行创作的一扇大门,并从里面曲曲折折地走了出来。

     我想到了一个词:“君子豹变”。幼时的小豹子外表很普通,但是逐渐会变得雄健而美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变化之大,突显了夺人心魄的烈度。你这是“豹变”后的中国画!

     我从生活的大山走出来,用了好几年。为了探索这条别人没走过的艺术新路,我又在世界艺术高峰的缝隙里寻找出路,又是十年。

    将完成的作品,拍照,寄往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组委会。很快,入选通知下来。我又陷入困境。这样一幅巨作,物流公司要价数千元才给寄往北京。那时,使用价值很贵的岩彩颜料,让我几乎花光了我的工资和积蓄。我只好用笨办法,将裱好的作品绑在车顶上,开车趁天黑往北京赶。早上5点进京,坐在车里在组委会门前睡到9点,等人家开门收下作品。我一口气松下来,瘫坐在车里。

    2011年4月,《乡村女教师》与全国的500多幅工笔画精品同时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如期展出。整个展览中,这件“四不像”震惊画坛。专家、评委、专业观众,眼前一亮,尽管没有人说得清这属于哪个画种,什么画派,但是,好评如潮。

    迷踪拳,我想起了武术大家霍元甲。你这也是无门无派,然后综合了各种门派的优点,无师自通的一种画法。

    中国的版画因为宣传需要,所以有线条简练、明确、易懂的传统和特点。而这一点你也极其重视。就是画百姓能看得懂的画,让百姓共鸣的画。

    中国传统绘画,因为卷轴式的观看方式,也决定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所以我的画里也有大量的散点透视的应用在里面,比如我的《悠悠乡情》、《彩石六月》等作品,在其他的作品里也经常有所体现。在东西方艺术的土壤里,我吸收了丰厚的营养。

    不过,我在创作《乡村女教师》时的困惑,东西方艺术的激烈碰撞,也来源于此。

    用生命成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她们也成就了你的艺术生命。从此,在这条路上,你一骑绝尘。

    2012年,我开始创作一幅纯粹的岩彩作品《悠悠乡情》。我再次把1.5米*1.5米的画板绑到车顶上,在南部山区西营镇梯子山下的小村庄住了下来。山里清新的空气,和乡土气息,给了我灵感。一笔一划,几十万笔的线条,经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成功蜕变。第一张完全用中国化线描与岩彩完美结合的画作呈现在画纸上。

    画面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画中那头即将临产的母牛,回眸一望,那悠悠乡情呼之欲出,那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期望,在那母牛的眼神中传递出画面,融化了读者的心。

    这幅作品,参加201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重温经典”娄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上,被评为优秀作品。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艰辛的生命之旅。画家最可贵之处,在于创新。从此,这种全国独一份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继续在国内大展中频频亮相。不到十年,获奖竟然20余次。这是对你探索之路的认可。

    作为一名画者,虽然在艺术的殿堂里还没有发言权,但是,我继续探索的脚步不会停下,在变革中蜕变,继续创新。

    传统的水墨山水和岩彩画与西方版画这些不同的画种在你这里,已经打破了壁垒,得到了贯通。前辈大师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也陆续探索创新了一些新的画法并被后人所崇尚。你这种创新后的画法,叫什么画种呢?总要有个名分吧?

    融合,是我的绘画风格,就是不择手段画好画,讴歌我们的生活,力求雅俗共赏,画百姓生活,更要让百姓看了喜欢。我的画,是一种很中国的西画,同时也是一种很西画的国画。我的画是一种很古老的画种,也是一种不老的画种,她的根是古老的敦煌壁画的岩彩。我将其国画化,西画化,现代化。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彻底的中国风俗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