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论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与“空” (一)

经典艺术2017-04-13 14:18:59

摘  要

如今意象油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命题并成为中国油画中的生力军。而中国意象油画中最根本的核心所在便是隐含在油画这一西方材料之下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观念,尤其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对“虚”与“空”的追求最能体现这种美学特征。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出发,比较西方美学特征研究意象油画中的“虚”与“空”的理论根源,阐明其意味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表明其在意象油画中的审美价值作用。并说明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与“空”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与西方油画材料的融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者试着通过中国意象油画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这根线来探讨其中的“虚”与“空”的相关内容。文中以大量名家相关的作品为例来分析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与“空”的意味特征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探讨中国意象油画审美特征核心内容。

关健词:中国意象油画,虚与空,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第一章 引言

自油画传入中国之时起,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探索就已经开始。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来经过了几代中国优秀油画家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油画成为世界上一支具有独特魄力的有生力量。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学者、艺术家已经而且还在继续探讨和思考中国油画在自己发展进程中的民族化、本土化问题,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中国意象油画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今意象油画在中国蓬勃发展,它已在中国近当代绘画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油画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在中国它却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审美特征。中国意象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出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美学品格的绘画样式。它与西方传统绘画不同,它更多的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追求。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对事物外在的描绘,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的是模仿与再现客观事物;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是偏重事物内在的抒发,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的是抒发主观情感。即使西方到了现代、后现代艺术,不再强调表现客观事物也宣扬个人情感的表达,但仍然与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截然不同。因为西方绘画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与客观对立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美学思想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础之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而艺术形式的不同也反映了其各自的文化归属差异。“艺术总是借助自己的特殊形式昭示文化的魂灵——文化心理充当文化复合结构的意识。不管艺术选择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或是以多么不同的审美风貌出现,其表现文化意识的职能是一致的。所以特定的艺术总是特定的宇宙意识构建起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外化。”

总的来说西方绘画艺术还是以理性和“实”为主要特征,而中国绘画则以感性和“虚”为主要特征。中国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家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收获的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文化之果实,它更多地被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美学品格所灌溉和滋养,继承了中国画中注重“写”与意境的艺术特征。所谓的意象在绘画里面是作者在对自然的感悟中,主观地将自然物象与自己的心灵世界有机结合,再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和审美情趣。它不是客观对象的外在的具体表象,而是作者精神和灵魂的形象化的物化,是以主观之意造成之象,但同时又不是完全的不顾客观物象,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所以,它是以“意”造“象”,既非被动而客观的描述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臆造。同时意象油画不是简单地用油彩画出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来自西方油画的“我化”与“转换”。中国意象油画往往带有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与内敛,倾向于性情和心灵的流淌、绘画的诗意。正所谓“画中有诗”、“意在画外”。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审美观念,本能地将再现与表现合一,将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对“虚”的追求和对“空”的处理一直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一个内心审美情结。“虚”与“空”在画面而出于画面,上升为形而上。

第二章 需要弄清楚的概念问题

一、“中国意象油画”与“意象”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一种意象艺术,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思维方式和造型原则都带有明显的意象化倾向。这无疑指出了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东方特色。而油画这个来自西方的艺术种类,在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之后,现在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文化漂移,不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技法等方面,它都已经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审美趋向和表达方式上都已实现了民族化、本土化。一批重体验与实践的油画家,在他们的油画艺术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精神特质,表现出明显的意象化倾向,融汇了中西艺术精神,使中国油画展现出有诗意,有意境的意象化风貌,这不仅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方法,又使中国油画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展现出一种民族审美意识。

中国意象油画并非简单的概念化名词,它是油画传入中国后自然形成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不是舶来品,而是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所体现最具民族特质的时代绘画艺术。它不是中西绘画艺术混乱杂交的产物,而是油画艺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发展。它的内核是中式的,外表则具备了某些西方绘画艺术的形式感。从现代绘画标准和审美意义的角度思索,意象油画似乎折射着中西方两种艺术,即中国画和西方油画艺术在意象油画上都能找到各自的立足点。因此,这种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织难免产生一种艺术语言的混杂与矛盾,然而正是这种意义的复杂性使其具有既不同于中国画又有异于西方油画的独特审美特征。同时,它又与两者保持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从字面上看,意象油画包含了意象和油画两个层面。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它的性质归属,依绘画类型来看,它的性质是油画。因此,油画的特性规定了意象油画必须遵循的一些创作规律。意象油画的另一个层面是意象。意象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绘画中,主要指“寓意之象”,这在下面会详细论述。总之意象油画,其内涵是油画,外延限定为意象。

中国意象油画在创作观念上,追求的是“观物取象” 、“心游物外”、“物我为一”。意象油画不局限于对形象一时一地的具体再现,而是艺术家经过提炼、概括与取舍,融合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印象与感悟。它不仅指在直觉感性中把握理性经验的创作过程,而且指以抒写性形象塑造、经营画面形式传达某种意境。中国意象油画作为西方油画艺术门类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它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命题。意象油画和西方本土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意象油画最大程度地渗入和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因此,尽管意象油画的外延边界十分宽泛,但它的内核特征非常鲜明,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在中国意象油画作品中透现和凸显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

意象油画不是用油彩画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对于异质艺术的“我化”与“转换”。意象油画表现了典型的东方意境,是中国人的独特体验创作生成,它追求的是生命本体的张扬,它不拘泥于形象的具体形状、色彩,而是从中国人的特有的体味方式出发,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创造,它是油画现代化和中国化的一种合理表达。

中国意象油画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生成并迅速发展,呈现中国本土艺术风貌。它以中国意象美学观融于油画作品创作中,以象征、写意、表现的手法,讲究得意写形、澄怀味像,重意境的发生和诗意的传达,结合现代的观念来表达现实生活的现象和作者的美学思想。中国意象油画在形象上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有着中国文化特质的美学价值,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质。

然而,到底什么是“意象”呢?其实“意象”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美学文论中早已有之,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自身特征的重要标志。可以这样理解,“意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依照想象性意识,使自然外物转换为一种观念形态上的意中之象,然后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将其物化出来成为艺术形象。 “意象”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呈现在观念中的主客观因素统一的、融合的想象性因素,指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二是指物化形态中的表现性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介于具象再现的、和抽象主观的形象之间,又与之相区别。可以说,“意象”即是呈现“有象之意”的“有意之象”,是艺术家的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相的结合,它深深打上了画家感情烙印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艺术家把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成为蕴于胸中之象,再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成为艺术形象。首先,“意象”是一个合成词,“意”指主观,是艺术家的胸中之意,是左右艺术家所取之象的情感与思想;“象”指客观,是表达艺术家胸中之意的形象。“意”是一种心理过程,“象”作为心理过程外化表征而出现。 “意象”既非绝对主观,亦不是完全客观。其次,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主客体互动的关系性范畴。“意象”是集知、情、意于一体的特殊的艺术表象,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主体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意象”为寓意之象,它是艺术家主观情意与事物形象的统一。“意”与“象”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没有了艺术家的“心意”,“象”只不过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没有达意之“象”,“意”也无从说起。“象”由“意”生,而“意”从“象”传。再次,这里的意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说不同。在中国意象油画中,“意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英语image 的翻译,它涵义更为丰厚,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学及美学范畴,它是对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概括和对中国哲学底蕴、文化精神的融贯。在西方,image多指的是表象、心象、映象,文学上的喻象、想象,主要是心理想象的映照出的图像。其衍生的名词imagination就是指想象或想象力。而在中国古代意象一词,多是指物象、兴象、喻象、象征等,再大乃至于指称道的“大象”(阁象)。“就其涵括的指称范围而论,既有具象的形而下的器,也有恍惚无形的形而上的道,还有深蕴于人心的情与理,简直是无所不包。”

意象与意境有一定的直接关系。意象是以微观之“象”为表征,是诉诸于直觉的东西,意境的“境”则是宏观的较为抽象的表现某种情调、氛围的境界。可以说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成。

二、“虚”与“空”

绘画离不开“虚”、“实”,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绘画艺术永远是一种虚与实关系的视觉艺术。西画讲的是“近实远虚”、“前实后虚”,这里的“虚”是一种模糊的视觉效果,隐隐约约,若隐若现。它与清晰可见的“实”相对应。然而,本文所言之“虚”,乃是超越了这种客观虚实的一种升华,是中国文化精神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主观情感及宇宙观的体现。

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近实远虚”中的“虚”,作为一种模糊的视觉效果,与清晰的“实”对立,它是一种视觉的虚;而本文所涉及的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更是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中的一种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大象无形”,对于自然宇宙来说,人的视觉疆域是绝对有限的,为了体味宇宙的无限,人们只有通过“静虚”来感悟,以达到全部的精神都融入宇宙之中。所以“虚”体现的是宇宙精神,是人的精神与宇宙的融合。西方“近实远虚”中的“虚”作为一种模糊的视觉效果,仍然是一种存在,仍然归为“有”;而本文所谈之“虚”却是源自中国古哲学中“有无之辩”的“无”,归为“无”、“空”。西方的“虚”是客观物象在科学合理的空间透视下所呈现的一种视觉效果,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条件下产生的;而本文所谈的“虚”与“空”则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艺术家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意识的、主观的、感性的东西。西方的“近实远虚”强调的是“虚”与“实”的对立;而本文所谈的“虚”与“空”,更重要的是“虚实相生” 的辩证统一。

本文中所谈的“虚”与“空”是基于中国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而上的东西。中国文化长期受老庄道家哲学及《易经》美学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讲的是阴阳互补,有无相生。道家认为宇宙天道之妙全在于阴阳动静之中,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这两种对立的方面,“万物负阴而抱阳”,而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又同时统一在宇宙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和阳的相互转化,它们最后都在“气”中得到统一。“气”就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万物生命产生的根源,“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对美学的影响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南齐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的美学观点,并成为历代绘画艺术的要求和作品评论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绘画追求空灵,讲究“虚”和“空”的处理,其理论也是由阴阳观演化而来的。

“虚”与“空”是画面“气贯”的重要元素,没有“虚”与“空”,画中就不会有灵气流动的迹象,显得冗沉而不通气,更不可能产生“气韵生动”的生命力。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体现在中国绘画中就要求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虚”与“空”处并非真空、真虚无,而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又有实、实中又有虚,虚实相结合,这正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意象油画的明显特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常被表现为“空白”,与笔墨塑造的形象相生相应,给人以无限想像的空间,暗示宇宙精神的气韵。在意象油画中,“虚”不仅仅可以是画面中的留白,还可以是有笔用色的“虚”——既可以是简练概括的用笔,也可以是大块面积的平涂,还可以是画面中部分的随意性的涂抹。

再从“意象”上来讲,“意”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象”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意”为虚,而“象”为实。然而“意象”又是统一不可分的,所以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空”与实也是共存并立,相辅相成,并且是相互融合的。可谓虚中有实,实中亦有虚。画中之“象”是“实”,“象”中之“意”为“虚”;画中之景为实,景中之情为“虚”。“虚”是“象外之象”、“画外之情”。中国意象油画是情景相融、虚实相生的。

“虚”与“空”与“实”与“有”的相互关系中,不是完全的对立。首先“虚”与“空”是“实”和“有”的升华。在作者方面,“虚”与“空”源于现实、源于“有”而又高于现实。作者的旨趣在于以形写神,游心于物外。“虚”与“空”作为精神的产物,是经过作者情思所向蒸馏过了的现实物象,其中自有其情感的振荡。在欣赏者方面,“虚”与“空”在接受过程中被扩展、被延伸、被补充,成为欣赏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自由空间。“虚”与“空”为观者的想象打开了大门,给观者以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化“虚”为更多、更繁之“实”。其次所谓的“虚”与“空”并非以虚为虚,空无一物,变成完全的虚无与虚空。在中国意象油画中,“虚”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也就是“虚”与“空”要从实”与“有”处着手。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再次“虚”与“空”体现了一种摆脱开了“实”与“有”的规范与束缚,从而获得解脱的自由精神。艺术家通过“化景物为情思”,以情入景,虚实结合,情景相融,主客观互动为一,实现自然的人化。作为客观存在形式的自然物象都是有形有状,有其自身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而意象油画通过主客观的互动,突破客观规定性的局限,由实进一步入虚,化有形为无形,凭心经营,以意建构,使有法变为无法之法,使有限转为无限,实现个人精神融于宇宙之中,获得永恒。

第三章 中国意象油画中“虚”与“空”的理论根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无端发展起来的,它一定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而这理论支撑则源于这种艺术形式之下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艺术的形式规范固然是我们把握艺术的基本依据,但是艺术的形式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必定是文化心理的具体外化。”什么样的人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文化底蕴产生什么样的艺术观念。

一、哲学思想根源

艺术与哲学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中国的传统哲学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国艺术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来源于它同自身哲学的自觉联系。

(一)“有”与“无”、“虚”与“实”。

西方的“绝对理念”也好,“逻格斯”也罢,其根本都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实体,是“有”。中国传统哲学则认为世界从“无”而生又复归于“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每四十章)世间万物都是从“有”派生出来的,而“有”又是由“无”而生出的。所以归根结底世界万物还是由“无”而生,也正是“无”生出了并决定了“有”。而这个“无”并不是空无一切,而是暗含一切、包容一切充满生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即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绳绳不可名复归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十四章)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法以感官所把握的,人只能通过“静虚”来感知它。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无之辩”进一步便生出“虚实相生”。世界是变化不定的,而变化的世界中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世间万物都在这虚空中流动着、动作着、变化着。“虚实相生”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这里的虚与实是和西方绘画中的“近实远虚”不同的。这里的虚为空无,实是可见的形象。虚与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它们在相互的关系中才得以相互存在,相互依赖。

(二)人与自然

西方人研究自然总的说来是把自然放在人对立面去进行客观的研究,而在中国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一贯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无法离开人的作用而独立存在,同样人也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为“道”作为中国宇宙精神的根本具有非限定性,是无法被人的具体感知器官所把握的这个无尽的疆域,人们只有通过“无视无听,抱神以静”[4]的静观过程来体验观照以达到“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人的社会秩序和心理秩序都应该是和宇宙自然的节奏吻合一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西方那种并立关系,而是一种有机和谐、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心灵是与宇宙精神共同存在并息息相关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它与宇宙的脉搏相一至、相吻合时才能获得永生,实现永恒。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同归于宇宙本原的思想和多维聚合为一维的思维特征。”在宇宙自然中天、地、人三者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同构。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宇宙的内在构造是一样的,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二是天人同律,也就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与宇宙的内在活动规律也是相一致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审美情趣根源

以无为本,从有无之辩出发使中国艺术在审美情趣上尚虚尚空。“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的艺术意境的实相。”虚与实是辩证统一的,正是有了“虚”之“空”才有了“实”之“满”。“实”是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虚”则是艺术家的精神的传达和观者所产生的想象。“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所以在中国艺术中强调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也有实、实中又有虚,虚实结合。以达到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中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虚空中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与宇宙精神相通的。虚空所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整合统一的宇宙意识使中国人形成了依靠内心的感悟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更趋向于人的内在世界。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是客观的研究而是主观的参与,是一种“全身心的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艺术重“气韵”、尚“写意”、讲“以情入景”、强调“意境”的发生。因为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这无形之象、不言之美则是至象至美。这种美只能通过“静虚”来感悟。当艺术家的内心与宇宙之气的韵律相一致时这种美便得到了观照。所以中国绘画中的“气韵”显得尤为重要。而画中之气韵其实也就是宇宙之气与作者人格的显现。这种心灵与自然的合拍,就要求艺术家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自然中去,把自然投射到自己心灵中来。“人与自然的有机关联,使中国艺术中既没有客观存在于艺术家主体之外的自然,也没有离开自然的艺术家主体,艺术的客体和主体是互为依存的。中国艺术家总是将自己的生命纳入宇宙精神的普遍模式中去,以求自我人格在与宇宙自然的冥合的一刹那获得升华,得到来自广袤宇宙深处的精神观照。中国艺术表现出的物我为一的境界,是超越了自我与事物的原生规定性的。”所以在中国,当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他所要表现的艺术对象,是融入了他本人的情感灵魂的形象,是他的精神世界与宇宙对话的回音,是他的心灵与自然碰撞的火花,是他内心对宇宙精神浩然之气的感悟。体味宇宙之气,融入个人之情,把握涌动之气韵,运用变幻之虚实,产生超然之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为了实现这种意境的表达,“虚”与“空”当然是不可缺少的。“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第四章 中国意象油画中“虚”与“空”的意味特征

一、“虚”与“空”的精神性

中国意象油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样式,继承了东方艺术心性,也拓展了西方艺术形式。但从根本上讲,中国意象油画无疑还是东方的东西,它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文化精神。也就是说,它的根在中国。中国意象油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在新世纪、新时期的发展,是中国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方艺术传播的碰撞。中国意象油画是画家以其对自然客体的自我内心感悟,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内在精神的物化,传达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唤起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共鸣。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然与意境的统一、创作与再现的统一是一种全息性的美学倾向,而这种审美的全息性的达成,正是画家们巧妙地利用了“虚”与“空”的独特魅力。

意象油画,是“意”与“象”的完美结合。“虚”与“空”则是“无象”。“象”与“无象”,都是为了达“意”而出现的。“意”是精神的东西,在意象油画中,“象”与“无象”即“虚”、“空”正是为了完美表达这个精神的东西而存在。

中国意象油画中的“虚”与“空”,是画家利用画布与油彩和笔触形成的“小宇宙”,它不仅是对生活之中自然万象的提炼与表现,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它在艺术表达上,更具有伸展效能,而且也可以给人以更深远的思想启示。因此,画家通过仔细经营画面中的“虚”与“空”,将其内在的情感精神融合其中,再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外之象”。这种“虚”与“空”的精神性,当然是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文化中,人的精神其实不过是宇宙精神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的内心世界是可以同宇宙同自然相沟通的,而且“人的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宇宙精神的观照,它来源于宇宙,最终也必将回归于宇宙,宇宙精神是永恒的,自然也是永恒的,所以,人的生命永恒是应该在与自然精神的交融中获得。”那种若动若静的宇宙气韵,一气贯穿的宇宙精神,表现在绘画中就是“虚”、“空”的运用。通过行“虚”布“空”,把自我与宇宙精神一致起来,从而获得美之真谛。在“虚”与“空”中所洋溢着的,不仅仅是人向自然所投射的某种情感,而是艺术家内在的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契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精神相融相荡的境界,也实现了人格的高尚化,使个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它并不局限于以事物的外在的、客观的、具体的、表面的描绘与再现,而是通过对事物我形象加以主观整合,表达艺术家内在的、情感的、抽象的、情感的,以及艺术家通过画笔与事物的精神沟通,再进一步上升为与宇宙的对话。

所以,在中国意象油画中,“虚”与“空”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是作者本人的内在精神,也是宇宙的精神,是人与宇宙的融合。既是画者人格及其思想的展现,也是其对宇宙精神的理解。

二、“虚”与“空”中的空间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绘画艺术,对空间的思考都占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绘画形象的构置,是必须在人们可以感受到的空间中完成的,离开了时空的理解和把握,画家无法展开艺术的思维,绘画也就不可能存活……”

中国意象油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虚”与“空”的追求,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西方传统油画那样对三维物理空间的完美再现,也不可能像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主义油画那样过度注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单纯宣泄。“虚”与“空”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客观事物空间的再现,而是洋溢着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宇宙精神。这种宇宙精神所考虑的,不仅仅是三维空间,也包含了对时间的考虑。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时空”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宇”即是指向东、西、南、北、上、下各方面延伸的空间,而“宙”则是指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范围。而且“宇”和“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没有单独的“宇”或“宙”,只有“宇宙”这个时空统一体。作为中国文化意识的艺术,其发轫之初就与中国文化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紧密相连的。当原始艺术借助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宇宙时,便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意识,它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宇宙意识,也塑造了中国艺术走上了一条随心性的道路。随着中国文化宇宙意识的发展和完备,与其有着内在关联的中国艺术无论在时空意识还是在描绘这种时空中的物象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觉性。而作为引导人们意识和思维前行的道家的宇宙意识,几乎包含了中国人对宇宙时空及人生和艺术的所有思考。“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体系直接衍化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思维体系。”对于所要捕捉的那种具体的,可感的清晰对象来说,“道”是一种“无”,“道”所拥有的时空,也是一种“无”。无限是不能有规定的,规定就意味着否定。“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然而绘画是一种形象艺术,不着一笔的画纸和画布是构不成一幅画的,它必需要通过一定或具体的或抽象的形象来生成。对于绘画来说,空间的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物化来表现,所以,绘画是形象之“有”和精神之“无”来共同构成。“无”是宇宙本原,也是空间存在的根本,画成形象的有限性,要结合主观的无限性来构成画面空间。为了解决人们在领悟宇宙空间和表达这个空间中的矛盾和困惑,形象思维的那种既能表现某种意识观念,又远远超越这个观念的思维特征发挥了其独特作用,使中国艺术家用能超越观念之外的艺术语言,和那种挣脱了感观束缚的艺术思维来把握宇宙时空。中国艺术是伴随着人们对宇宙的思考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也是中国哲学宇宙意识的最直接的反映。尽管经历了西方文化中对宇宙的客观思考的冲击,但在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最根本的文化底蕴,使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下的中国油画,尤其在中国意象油画中,这种宇宙时空意识在油画这一西方材质之下仍然可见一斑。

在中国意象油画中,对空间的追求并不同于西方传统中对三维物理空间的模拟再现,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中对个体的精神空间的宣泄,而是一种意象的空间,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精神。这种宇宙意识一直在启迪着中国艺术家追求一种人与宇宙自然的冥合统一,用开放性的空间来表现宇宙之美,力图在画面中突破有限空间,以达到无限。所以,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样,它追求的是一种“远”。这种“远”并不是简单地与视觉的“近”相对应的概念,而是一种视觉超越,是“无以穷尽的大,深无终极的精神之远”,它处于一个超视觉距离的范围之中,是心灵的广远。中国艺术家把心灵放置于具体物象之外,获得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空间观照,这种观照必然外化为画中的“虚”与“空”。“虚”与“空”其实是向无限时空的发展超越了有限,净化了画面,超越了形象,使形象的内在意蕴有机地融入宇宙之中。所以“虚”与“空”体现的时空是人与宇宙的有机混合体,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渗透,被视觉切割而变成的有限时空成为艺术时空,又再次扩展为的无限空间。它并不是三维物理空间的再现,它展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心理时空映照出来的世界。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