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是人类创意的展览

经典艺术2017-07-03 11:59:08

2008年,大英博物馆和英国BBC合作了一档名为《世界历史百物》的广播节目,每一集为听众介绍大英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从而展示物品背后的历史事件。后来,这一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记录的节目变成了书,又衍生出了系列文化活动。

1.jpg

演讲现场。陈羿帆 图

今年6月28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以物件讲述世界历史”系列展览在全球的第九站、中国的第二站。6月30日,大英博物馆国际事务部策展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Belinda Crerar)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展开同题演讲。

2.jpg

贝琳达·克里勒

“了解历史可以看史料,但只看史料不免有一些偏颇。有一些历史并没有被记录,而且还可能引起外人误解。”贝琳达·克里勒说,有的国家有很多史书,但史书的内容往往被文人精英或政客掌控。

在她看来,想要讲述世界历史就不能对某一个国家的文化或历史有偏颇,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实物来展示人类文化共通的东西。“我相信通过物件来展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

“百物展”分成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调整、邂逅与连结、我们创造世界共八个单元,共同呈现人类200万年文明。贝琳达·克里勒举例百物展中最古老的两件展品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一件是打造于180万至200万年前的奥杜威砍砸器,一件是打造于约130万年前的奥杜威手斧。

3.jpg

奥杜威手斧(120万—140万年前,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

“这两件遗迹要追溯到人类还和动物一起争抢食物以求生的时代。其实比起其他动物,我们人类跑不快,不会飞,也没有爪子、牙齿去捕猎。我们的视力白天一般,到了晚上更糟,也没有毒液去毒杀猎物。但是为什么人类最后成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而且成为食物链顶端的捕猎者?”

贝琳达·克里勒说,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大脑。现代相应研究表明,若用医用扫描仪扫描人类大脑,会发现人类制作工具时大脑激活部分和人类语言交流时的激活部分高度重合,也就意味着当人类发明手斧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开始有比较复杂的语言交流,让人类社会能够共同协作,分享信息。

“有了这样一把奥杜威手斧,我们已经看到了现代人类的雏形。”贝琳达·克里勒指出奥杜威手斧的边缘被打磨到了非常锋利的程度,可以切菜、切肉、砍树枝和剥下动物的皮毛。“这时手斧还不是一种武器。但是很快,人类就发现了有工具的好处。比如打造于13000至14000年前的克洛维斯矛头,人类已经可以用这样的武器去捕猎。”

4.jpg

克洛维斯矛头(13000—14000年前,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到了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2000年,刚开始发展农业初级技能的人类又发明了鸟形杵。“一些人已经开始种农作物,但是动物会跟我们抢那些农作物。那时生吃芋头是有毒的,人们就发明了这个杵来加工芋头,芋头就变成可食的了。同时动物还不能吃那些芋头。”

值得惊喜的是,早期人类发明物不仅为了生存,还渐渐有了对美的追求。贝琳达·克里勒举例约公元前5000年的日本带盖绳纹陶罐,不仅可以用来煮水,还具有装饰性。

5.jpg

带盖绳纹陶罐(约公元前5000年,日本)

“我想百物展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大脑超群创意的展览。”贝琳达·克里勒感慨,这些展品展示了人类最初是如何创造历史的。没有这些一步步的发明,现代生活不可能实现。

有意思的是,百物展中最后有一个“太阳能灯和充电器”。贝琳达·克里勒特别提及,这东西不算特别,但关键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科技,能够改变上百万人在现代社会生活的状态。

6.jpg

太阳能灯和充电器(公元2010年,中国)

“大家可能没法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电,该如何生活?全球上亿人生活在没有电网的地方,但有了这个工具,他们可以分享并参与我们的全球化。因为他们住在全球阳光最充沛的地方,比如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还有南亚和赤道美洲。这一套太阳能灯和充电器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可以让成人和儿童在黑夜里也可以学习和工作,可以了解信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也可以与世界其他地方保持联系。”

“有时候你不觉得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但是它们被发明的时候,的确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贝琳达·克里勒最后感慨,她希望大家在观展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人类的历史发展。

7.jpg

演讲现场。陈羿帆 图

演讲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John Edwards和艺术教育专家、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小音作为特邀嘉宾上台,与贝琳达·克里勒一同,从中西方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针对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以及博物馆如何作为中英文化的切入点,与观众们展开了交流与对话。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