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国际文化节|“永远的校园”:王其钧教授与他笔下的燕园岁月

经典艺术2018-10-29 18:34:01

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永远的校园”——王其钧北京大学个人油画展于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二层展廊举行,吸引了众多的北大师生和校外观众前来参观。

王其钧教授于2015年应邀任北京大学海外访问学者。三年来,他细心观察着燕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对于北大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凝结在这19幅生动的画作中。画展作为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本届文化节“北大因你,百廿又新”

(PKU and You, 120 Years and Beyond)的主题,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校园文化风貌。

 

-燕园情深  -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充满了神秘感与庄严感。对早先的王其钧教授来说,这一点是相同的。然而在2015年王其钧教授成为访问学者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他与北京大学之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他说道:“当我漫步在北大的校园内,一股深厚的感情油然而生,仿佛在自己院子里漫步。今天北大的校园在保存了传统文化气息的同时,更是与时代共同律动,处处呈现出青春的活力,这是激发我创作作品的动力。我想为北大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于是进行了这次写实油画画展。”

QQ截图20181029181728.jpg

燕园情,千千结。王其钧教授沉浸在北京大学这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园地中,因为对燕园的热爱,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校园的春夏秋冬、一草一木,将萦绕在心中的深厚情感倾注于一幅幅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画作。借此次画展,他将与北大师生共同开启一段新的艺术旅程。

-定格瞬间  -

王其钧教授认为,绘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实景摄影的区别在于,绘画语言具有场景的可移动性和背景的转换性。在绘画过程中,王其钧教授惯用“转换”的手法。如《文武皆长》一画中,将时空进行转换,本应该在三角地发生的事情,王其钧教授却将背景换成了北大图书馆,使得北大同学互帮互助、义务修车的场面更具有人文气息。

QQ截图20181029181754.jpg

《文物兼长》

《相聚未名湖》一画中更是将“转换”的手法用得炉火纯青,王其钧教授将国际文化节舞台上各国学子载歌载舞的场面搬到了石舫上,与背景里的与未名湖、博雅塔相结合,更是表现了百廿北大的传统与活力的碰撞融合。

QQ截图20181029181804.jpg

观展者与《相聚未名湖》合影

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本次画展作品一大亮点,的如《无声地缅怀》一画中,王其钧教授未按照实际色彩绘画构图,将冷色调的青松转换成了温暖的暖紫色,整体上给人一种温暖静谧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深刻之感,传达了对蔡元培校长崇敬和缅怀感情。又如《梦在萌芽》被王其钧教授处理成了热烈的红色基调,展现家长们参观北京大学时的向往与激动之情。

QQ截图20181029181814.jpg

《无声的缅怀》

QQ截图20181029181822.jpg

《梦在萌芽》

绘画应给予人一定的想象空间。《守望》一画中,突出前景正在化妆的戏剧演员,将背景虚化,体现了“戏曲传承者并非小众”的主题。《挑战》一画中则通过对一位男生在素质拓展课高空抓杆的瞬间的表现,体现了北京大学对于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的重视。

QQ截图20181029183258.jpg

《守望》

 QQ截图20181029181835.jpg

《挑战》

画展气氛十分轻松,来自元培学院的大二学生李鸿宇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说,王其钧教授对北大的日常生活把握得十分精细,《鹰之格》一画中虽然东西很多,摆放着各式登山装备以及熙熙攘攘的行人,但并不显得杂乱,反而井井有条,特别是教授对此画的空间结构、色彩运用方面令他印象深刻:前景是彩色的,所有的背景元素都被处理成了灰蓝色,主次分明。

《鹰之格》画中人物司马乔丹也来到了画展现场。他兴高采烈地介绍着当时《鹰之格》所记录的场景:去年百团大战的时候,他的中文还不太好,但是想做一些勇敢的事情,交更多的中国朋友,于是报名加入了山鹰社,在寻求社员帮忙的一幕恰好被王教授记录了下来。乔丹同学不好意思地说,画中的我有很多肌肉,身材健硕,实际上,我没有这些肌肉,这幅画激励了我去健身。王教授对画作的艺术性处理,无意之中激发了乔丹同学健身的动力。

QQ截图20181029181842.jpg

司马乔丹与画中的自己

本次画展还设置了有奖盖章环节,第一个收集完印章的同学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宋天耘,得到了画展的定制礼物。天耘说道:“第一次看到王其均教授的“永远的校园”系列画作是在“北大与世界”的微信推送上,觉得展现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作为一名毕业班学生,我再回头看画作中燕园风物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比如看到图书馆会想到期末季曾在那里挑灯夜战;看到未名湖会想到曾在那里定向徒步,感受自然;看到经济学院会想起曾在那里聆听大师的学术讲座等等。其实每一幅画描绘的场景中都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燕园故事,所以就特别想去打一次卡,也算是重走燕园路吧。”

“燕园打卡”活动纪念品

而在画展现场的一角,有一个特殊的“永远的校园-青衫影室古法蓝晒书签体验”活动。蓝晒在摄影史上是个特别的存在,是不需要相机也能完成的影像工艺。青衫影室的创始人徐思颖是北大的学生,这次回母校参与画展活动,也是为了推广“蓝晒”这种传统的影像工艺。每一个参与体验的观众都可以获得由蓝晒工艺制作的照片一张。

QQ截图20181029181856.jpg

蓝晒工艺

 

-背后的故事  -

2015年,当王其钧教授以“北京大学海外访问学者”的身份重回燕园后,一塔湖图便不再是一种象征符号,而成为了自家院子里的景致。他细细品味着这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青春活力,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用画笔记录下这园子里动人的瞬间的想法。他说到做到,这三年来孜孜不倦地创作出了这十九幅体现北京大学学子们丰富校园生活的画作,仿若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了每一个学子日常生活的点滴。

王其钧教授本人精通油画、国画、水彩等多种绘画形式,然而在创作这十九幅画作时,既没有选用明丽的水彩,也没有选用古雅的国画,而是选择了厚重的油画,王其钧教授谈到自己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一辈人喜欢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去还原生活最为本真的情态,而燕园的一花一柳,虽明丽动人,但北京大学这个园子,是独一无二的,是承载了厚重文化底蕴的,故而他最终选择了油画这一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王其钧教授同时考虑到了年轻学生们的审美需求,题材不再执着于对北大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而是用温暖的色调,暖紫、灰蓝、明黄等来表现北大学子最为日常的生活。

在《张弛有度》这一作品中,为了表现女孩子在路上看手机的松弛状态,王其钧教授尝试了许多种角度、动作,最终呈现出了我们所见到的这幅自然而愉悦的画作,而这个创作过程,终归是艰辛的。

QQ截图20181029181903.jpg

《张弛有度》

在王其钧教授眼中,北大不只是一所大学,北大人具有一种不同于外界的共同气质,他要做的,便是挖掘每个人心中更深层次的北大情愫。

 

-妙笔绘生  -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塑造了王其钧教授独特的艺术风格。王其钧教授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93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Klaus教授工作室工作,1994年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举办《王其钧中国民居画展》,同年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学习,后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

QQ截图20181029181909.jpg

王其钧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在国外生活期间,各种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了王其钧教授最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他用自己独特的东方视角探索这西方艺术的奥秘。

王其钧教授格外强调中国书法和考古学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讲书画同源,在他看来,通过书法,他找到了一条提升自己绘画水平的“捷径”,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汉代帛书上线条优美而流畅的隶书时心灵上所受到的震撼。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而西画则强调虚空用黑,两者无论是在绘画技法还是在审美角度上都是全然不同的,王其钧教授所执着的的便是用西画的技法去表现中国画的意韵,他在海外搜集素材,学习西方绘画经验技法,却始终不忘与自身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用心去创作每一幅似乎被赋予了灵魂的作品。

王其钧教授既是一位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者。他在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出版了许多艺术理论、建筑理论方面的书籍。王其钧教授的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王中教授谈到,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偏专业技法的学院,在艺术理论这方面是相对欠缺的,因而王其钧教授几乎承担了每年艺术理论专业学生期末考试出题的任务。在王其钧教授看来,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是缺一不可的,艺术理论指导着他的艺术实践,而艺术实践又不断为艺术理论增添创新性的内容。

“画画不能什么东西都画,总是要抓住一个主题。”毕业于建筑系的王其钧教授讲到自己短期内可能会将自己的重心偏重于江南山水民居的创作上。

QQ截图20181029181917.jpg

画展现场一角

-春风化雨-

王其钧教授不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艺术理论家,在教育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王其钧教授身体力行,践行着“春风化雨”的育人理念。“同学们渴望得到知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读书。艺术如同一片浩瀚的海洋,囊括很多方面,年轻的学生难以接触那么多,为师者,应当把自己的知识用最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但我从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灌输学生,我鼓励学生敢说、敢创造。教育——是我一辈子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事业!”

王其钧教授以美育为突破口,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画展当天,许多曾经受过王其钧教授教导的学生都前来拜谢恩师,与恩师合影。学生所汇聚成的人潮,无形地诉说着王其钧教授的诲人不倦的育人品德,令人难忘。

QQ截图20181029181924.jpg

王其钧教授与学生合影

王其钧教授艺术著作等身,通过总结多年的教育与绘画实践经验,他写出了《现代建筑图解词典(上下册)》《古建筑日读》《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当代写实油画技法》《生命望乡的行吟》等众多高质量的著作,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

其中《当代写实油画技法》是王其钧教授把自己几十年的绘画经验与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详细地阐述出来。书中文字描述的细致程度,几乎与老师在美术院校授课辅导学生的内容一致。这本书,能让更多的油画爱好者自学掌握技巧、方法,使他们画好画的愿望得到实现。

正如王教授曾经的一位学生说道:“教授的谆谆教诲如同汩汩细流一般,在我的心间流淌。”王其钧教授,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界默默耕耘,不知疲惫,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引人向上向善、奋然前行。

    

-“永远的校园”-

在访谈的结尾,王其钧教授一字一句说道:“北大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大学,学子们在这里的艺术海洋驰骋,一定能够得到在其他艺术院校所得不到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领悟。热爱艺术的学子应该勇敢一点,去创作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一位学者、一位师长,对所有热爱艺术的北大学子最为真挚的寄语。

正如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里面所写:“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挣精神相结合。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北大因你,百廿又新,在这里,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在这里,独立的思想应运而生。“永远的校园”,是献礼,更是一份北大情怀。

QQ截图20181029181932.jpg

王其钧教授在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

人物:

王其钧教授于2015年但任北京大学海外访问学者。他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他既是一位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者。他曾于2016年曾应邀在北大举行画展《生命望乡的行吟》,并出版《生命望乡的行吟 北京大学海外访问学者王其钧作品集》、《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等著作。                                  

文|刘芊妤 向宇婷

摄影|李坤宜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