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入秋 观望西南的艺术之境

经典艺术2019-08-15 15:34:37

“在所有文化当中,心脏都是爱和生命的象征,希望将来所有来到心跳博物馆参观和录下心跳的人都有美好的记忆。”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如是说。

心跳博物馆

心跳博物馆 摄影:余俊锋

“心跳博物馆”(The Heart Pavilion)是艺术家波尔坦斯基受邀为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带来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它藏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密林之中。

当看见“心跳博物馆”指示路牌的时候,也听到了树林深处传来隐约的心跳声,穿过蜿蜒小道寻声而去,视野逐渐开阔。沿着一段楼梯慢慢下行,和这幢建筑一起沉入山体。路的尽头处便是“心跳博物馆”的入口,与之相对的是风景秀丽的远山和峡谷。

你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心跳声录制、保存在这里,就像给生命“拍个照片”,将那一瞬间的生命记忆刻成光盘永久保存,同时也留存在这间博物馆的心跳档案里。

你也可以读取他人的心跳——走入一间命名为“心室”的圆形封闭空间,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感受别人某时某刻心脏的律动。

《心跳博物馆》内景 摄影:余俊锋

当然,你录下的心跳声也可以被别人读取,那鲜活的律动将会放大数倍将观者包裹,让观者感受你那时那刻的生命活力。

心跳搜索台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那些证明活着的心跳声,应该被记录、储存、放大,被心爱的人聆听。”这是波尔坦斯基创作“心跳博物馆”的初衷。这位法国著名雕塑家、摄影艺术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于1944年出生在刚刚从德国占领中解放了12天的巴黎,他的父亲因为犹太人的身份,曾在二战期间藏身于家中地下室长达数月。战争的阴影对他影响至深,屠杀、失望、命运、记忆一直是他作品的核心。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促使他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回应生命与存在的终极问题。

2005年,波尔坦斯基开始将心跳声作为创作媒介。这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录下了自己的心跳声音。“每一个人的心跳声都是最为独特却又是最为虚弱的,随时与死亡一同终结”,受感于心跳声和个体生命之间强烈的象征性联结,他决定开始搜集不同人的心跳声,并建立心跳档案馆(the Heart Archive),将其存放在日本濑户内丰岛。至今为止,他已经采集完成了12万人的心跳声,其中包括乔布斯、奥巴马等知名人士。

位于武隆的这间“心跳博物馆”是波尔坦斯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第二间。在这里录制心跳的第一批人选,是建设这座博物馆的工人们,这是波尔坦斯基提出的。因为正是这些心跳,构筑起了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

“我也会将我的心跳声永久地留在武隆懒坝的‘心跳博物馆’。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还可以回到武隆这个美丽的地方,聆听上千万心跳的声音。”艺术家笑着说。

把艺术还给人民

能将波尔坦斯基这样重量级的艺术家和作品呈现于重庆武隆这个西南旅游胜地,要感谢由懒坝美术馆和四川美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

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开幕式现场

据艺术季出品人陈勇介绍,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将每两年一届持续进行,以武隆懒坝为核心场地,逐渐覆盖周边村落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艺术季将不断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武隆现场,依据武隆现场的文化、场域,以当地风貌为基底,用当地材料为素材,创作容易解读并具有专业高度的艺术作品,强调与当地的关联,更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连通国际,激活乡村。

艺术家斯蒂文斯在开幕当天表演行为艺术 摄影:姚园

本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主题为:把艺术还给人民。以亲民性、参与性、在地性、唯一性、生长性与趣味性为特色。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之外,本届艺术季还向社会广泛征集青年艺术家作品。历时四年精心筹备,共有39个(组)艺术家、41个作品呈现在本次艺术季中,其中部分作品将由懒坝美术馆永久收藏,成为武隆的常设作品。

在展览筹备期间,武隆懒坝的居民们从不了解、到好奇、再到参与其中,他们也在艺术影响下感受着、变化着,是艺术季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名副其实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艺术盛典,践行着“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初衷。

我从山中来

除前文所述的“心跳博物馆”之外,还有更多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在本届艺术季中呈现,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我从山中来”、“大地的声音”、“村落共生计划”。

“我从山中来”版块呈现了6位艺术家作品,除波尔坦斯基之外,还有日本的松本秋则创作的《竹音剧院》。

《竹音剧院》

艺术家松本秋则在日本久负盛名,他的作品在举世闻名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常设展览,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艺术家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制作“声音物件”,并从亚洲各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通过竹子和马达,将随处可见的材料制作成可以发声的小物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明了300多种造型独特的乐器,并将这些乐器组成一个“交响乐队”,在光与影的纵横交错中,在静谧的时空里,打造出天籁级的声音剧院。

《竹音剧院》作品图

土屋-2号房作品 摄影:谢霜君

此次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中,松本秋则的作品空间非常特殊,是一座具有半世纪历史的当地土房。由于年久失修,这座房子已无法居住,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乡村,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房子已经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艺术季策展团队决定将其完整地保留。艺术家从他发明的300多种竹子乐器中精选了30种100多件竹子,将这座50年的老房子变成了神奇的“竹音剧院”。

土屋-4号房阁楼幕前2 摄影:余俊锋

丹麦的艺术家托马斯·丹博(Thomas Dambo)呈现的作品《爱的小径》令人印象深刻。他收集武隆废旧木材,完成了3件“废材巨人”作品,并藏进了隐秘的山林之中,你可以沿着用武隆当地河流中的天然石块铺设而成的“爱的小径”去寻找它们。这3件作品是托马斯在世界上完成的第51、52、53件巨人雕塑。

《小径 》摄影:谢霜君

《男巨人》摄影:余俊锋

《女巨人》摄影:余俊锋

《巨石怪》摄影:青山

法国艺术家吉尔斯·斯图萨特(Gilles Stassart)呈现了作品《漂浮的岛屿》和《老虎机餐厅》。这也是艺术家首次在中国进行艺术创作,并将食材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

31.1《漂浮的岛屿》 摄影:余俊锋

飘浮的岛屿内部图 摄影:余俊锋

英国艺术家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的作品《月球博物馆》则瞬间将我们带离地球,飞到月球旁边。这个“月球”按照美国NASA数据原样制作,直径为七米的月球由美国宇航局所拍摄月球、分辨率达120dpi的图像组成。在大约1:500,000的比例下,这个球体雕塑表面的每1厘米代表真实月球表面的5公里,精密的制作让它与真实月球表面几乎一致。

《月球博物馆》 摄影:Vivian

《月球博物馆》作品局部 摄影:Vivian

日本的艺术家浅井裕介此次呈现的《大地从天而降》是他在中国完成的第一个作品。苔藓博物馆十五米高的穹顶之内,艺术家用泥土绘画让每一位观者都拥有了一片广阔无际的奇幻森林,并感受到向上的生命力量。

《大地从天而降》 全景摄影:姚园

《大地从天而降》细节图摄影:姚园

《大地从天而降》细节图摄影:姚园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作品将永久保存在武隆懒坝。

大地的声音

在“大地的声音”版块,国内知名艺术大咖作品汇聚一堂。向京、展望、傅中望、景育民、于凡、高孝午、陈文令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个版块雕塑部分艺术总监卢征远说:这些作品成为大地上的灵魂,随着山中霭霭的多维感知在云雾山林中化为艺术之声,声声交织回响,这便是武隆的“音”。

展望 《浮石》 现场图

陈文令《别开异境》 摄影:姚园

傅中望《面镜》 摄影:谢霜君

高孝午 《宠神 -狗》 现场图 摄影:姚园

景育民《树影》现场图

田禾《水》现场图 摄影:谢霜君

村落共生计划

张钊瀛-《懒坝的星期天下午》现场图 摄影:刘星,冯阳

艺术季主办方之一、四川美术学院代表韩晶女士负责的是“村落共生计划”版块。她介绍说:为了体现“把艺术还给人民”的主题,除了有针对性的邀请制之外,主办方面向全球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进行了公开征集。尝试做一个真正有亲民性、参与性和生长性的大地艺术季。

张晓影《拾Ⅱ》现场图

这个版块自4月26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工作组以不计名投票方式从全球的海量来稿中,初选出具有在地性思考的74位/组艺术家、99个方案提交给学术委员。耗时3个月,经过激烈角逐,学术委员最终选出了14位(组)艺术家优秀方案。

宋陈《大地之子》 现场图 摄影:苗祯

艺术回归大地

如本届艺术季轮值主席孙振华所言:近年来,当代艺术对乡村的介入成为中国艺术最令人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将注意力转向了乡村,用大地艺术、公共艺术、参与式艺术等各种方式,进行在地体验、创作、展览和活动。这种趋向,不仅仅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方向和领域,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重要转变:由直接对应于西方都市的“当代艺术”,转变为更具有原生色彩,更富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当代艺术”。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让艺术重返乡村,回归大地。

把艺术还给人民

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

展期:2019年8月3日-2019年11月3日

地点:中国重庆武隆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

(图片来源于罗博报告杂志)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