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艺术家戴莹:邪恶与纯洁本为一体

经典艺术2021-06-11 16:49:58

image001.jpg

戴莹个展“画画”于2021年6月6日在VISART拉开帷幕,带来艺术家创作于2015-2016年的四个绘画系列共15幅画作,以及近期最新创作的一组空间装置和视频。

展览之际,策展人为本次展览撰文:

戴莹:邪恶与纯洁本为一体

撰文 张婧雅

这是艺术家戴莹几年前创作的一批绘画作品,此前她也未曾料到这么快就有了将它们展于公众的意愿。按照先前的想法,这系列作品很可能会首次出现在几十年后的个人回顾展上,以过往阶段性画作的方式呈现。当下有意愿展出,来自于艺术家心境的完全转变,和对世界、自我探究程度的全然不同。

本次展览主题“画画”,一方面仅对艺术家创作动作和状态作出一个客观描述,隐去了对复杂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将“画画”视为一种单纯的存在去感观。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展览提出这样一种观看视角,即“画画”是新的,每个当下的存在都是新的,这也和艺术家现阶段状态和视角密切吻合。

image004.jpg

戴莹《A3》,国画颜料、丙烯、油画颜料、彩铅,50.5×50.5cm,2016年

 

在戴莹看来,这批画作已经成为过去式,她也抽离出关于自我、情感、女性等话题的探讨,达到了可以接纳任何存在,也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整个事件和整个情绪的中性状态。虽然本次展出作品是2015-2016年期间所绘,但视角却是全新的。艺术家不再感到画面仅属于饱含情感的个人表达,而更像是出自“他人”之手,激起当下与观者的共情,呈现出关乎于世间存在的多种人格。

image005.jpg

戴莹《A2》,国画颜料、丙烯、油画颜料、彩铅,50.5×50.5cm,2016年

 

从时间线上看,这组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出现在戴莹那些能量满溢的“M”圆圈系列作品之前,“M”系列是艺术家精神层面的释放,无关乎于图像的形式或画面笔墨意味。在该系列中,艺术家全然将真实的自我打开,跟周遭的世界深度连接,两个系列串联起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状态更迭。如今,对于展览“画画”的展出,戴莹形容自己是坦然并愉悦的,说明画作曾是恐于让人们看见的,而眼下它们所代表的阶段特殊性在艺术家心中完全消解,作为人类情绪样本载体,和其他种种本体能量打成一片。

image006.jpg

戴莹《A9》,国画颜料、丙烯、油画颜料、彩铅,50.5×50.5cm,2016年

 

如此,“画画”也被赋予了更多一层含义,即“画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伴随艺术家完成了深陷自我与抽离自我的过程。“画画”的行为本身成为另一位观者,见证每一刻“新”的诞生。结合戴莹当下所达到的境地,潜心分析其画面主题、笔墨构成便成为了次要的议题,艺术家多年以来对世界认知与自我心智的成长,才更多需被关注。她曾习惯作以区分的好与坏、美与丑、快乐与痛苦、阳光与抑郁,如今全盘颠覆,融为一体,上升到更为广义层面的色与空、有与无、物质与精神的一体关系,亦不再去做二元对立分别。

image007.jpg戴莹《D3》,国画颜料、丙烯,48.5×98.5cm,2015年

 

在普世认知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相信痛苦可以成就艺术,人生逆境能够赋予艺术家更丰富的灵感和阅历。然而,并非所有艺术家都能在坎坷后不依旧沉沦,苦难也并非是激发艺术的真正源头。当至亲离世、坠入情伤等悲痛情绪降临,画画和创作自然成为艺术家排解的渠道之一,而其后能否成就艺术,关乎的实则是艺术家心智的强大与否。苦难虽是艺术史中的恒久主题,但事实上,苦难太容易“毁掉”一个人,这与所谓“成就”一个人是一体的。

image008.jpg

戴莹《B1》,国画颜料、丙烯,50×100.5cm,2016年

 

当下,戴莹真切感悟到自己可以欣然接受曾被认定的那些不好,感知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无论过去、当下,乃至未来它们皆会同时存在。那些难以名状的邪恶和纯洁本为一体,不仅存在于个体,更存在于整个社会和世界。如此,世界观的巨大转变对艺术家戴莹的创作起到了颠覆性的影响。回到创作本体中,其新视角和新高度便自然浮现。这也是本次展览“画画”的内在驱动,对于了解戴莹多年以来不同系列创作之间的核心观念、脉络变化,至关重要。

image009.jpg戴莹《C2》,国画颜料、丙烯,50×50cm,2016年

 

画面笔墨挥洒间展露的焦灼、沉闷、极端,仍可被清晰看到,但更能引起端详的,是由此生发出的许多非常规绘画语言和材料选择的灵动。本次展出的水墨综合材料作品,没有传统水墨的厚重气质,更多展现出独特的时尚感、疼痛感、摇滚范儿,惊喜、延绵。娴熟的水墨晕染肌理如同皮肤自己生长出的异态,带有厚度的干燥丙烯又在其上为原本湿润的纸墨造成“创伤”,绘成画面中的伤口,带着疼痛的视觉,出现地极为舒适。在这里,艺术家的“自我”展现出社会化的复数形象,包含着共情机制的人类身份认同。

在戴莹不同系列创作中,存在着多种不同视角——作为第一视角的个人能量抒发;作为第二视角的关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观察与呈现;而第三种视角在看似隐蔽的同时也格外被彰显着,那便是抽离一切的他者视角,也常被称为“上帝视角”。比起创作者,戴莹总能于无声间切换成一位新的“观者”,并时刻保留对其创作动作的思考。

本次贯穿空间始终的墙面装置就再次体现了这一视角的存在。戴莹延续了近几年建筑材料与建筑工人的创作线索,借工人之手完成了对展厅墙面裂缝的修补。这一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常规的修补动作所留下的白色痕迹,构成了墙面空间装置的全部内容。白色腻子在刮板的移动下出现如水墨笔意般的痕迹,和画中运笔形成一种巧妙的对话。同时,充满治愈感的修补裂缝的动作本身又悄然消解着画作含有的痛苦与伤痕,分别对应着当下和曾经两种状态下的艺术家思考。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此前戴莹曾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墙面绘画及装置《A Man’s A Man For A’That》等作品。相较而言,《A Man’s A Man For A’That》以红色颜料在白墙上由建筑工人写下文字,更多彰显艺术家强烈的控诉状态,它像一封“血书”,呼吁人们要意识到自我存在。

本次墙面空间装置在材料、动作上更为自然无声,由原本就用于修补墙体的腻子和刮板所创造的画面,彻底解构了文字的具象表达,成为隐于无形的低语,向观者娓娓道来。它以一种看似隐蔽的方式存在并笼罩在整个空间内,从第一个狭长空间白墙上的浅米色,到主空间灰墙上转为亮白,等待留心的观者一一发现。艺术家则将自己又一次隐于他者视角,去观看这件当代艺术的创作,将艺术家们所沉醉的自我恒定视角进一步消解。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工作室、微斯艺术中心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