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线·场·山水”三人展

经典艺术2017-03-01 11:09:36

展览城市:北京

策展人:James Elaine

展览时间:2017-02-18~2017-04-16

开幕时间:2017.02.18 16: 00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1:00—18:00

展览地点:C-空间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F座 

参展人员:梁铨、秦一峰、王劼音

20170215170903_4efdd2f969559e8b1c92e99f32ded48e.jpg

精神家园

文/王嘉骥

乍看王劼音(1941 年生)、梁铨(1948 年生)、秦一峰(1961 年生)三人之作,或许觉得南辕北辙。以“线.场.山水”作为展名,更是抽象与具象两种形式修辞的混搭;尽管如此,倒也若合符节地点出了三位艺术家各自的风格特性。

王劼音以富于墨韵的点和直观的线,具体而微地形构山水意象,彷彿怀古,又与传统若即若离。尤其他在创作之前,每每先做旧或沾污画布,令时空之尘如屋漏痕般地显形。因为渗入现实世界的杂质,王劼音的山水呈现了一种殊异的物质感,有如画作自身已在衰变之中,形象终将毁灭或消解一般。这样的视觉性,令人联想起年代久远的墓葬出土的壁画,以及器物上的图画,不仅勾唤颓圮废墟的歷史湮灭感,甚至制造了画面因霉变所致的腐败印象。

梁铨以纸创作,反覆运用裁切、烘染和拼贴等手法。剪裁或撕裂过后的纸片,藉由水墨和色彩的晕染,其毛边显现为鲜明的线条。在空旷的画面上,着色纸片经过逐层的排列及裱贴之后,毛边线条不再只是线条,而成了各种几何色面的边界。边界层层叠叠地交集、覆盖、扩张,画面形塑为具有秩序感的空间场域,也是另类的地景。观者反覆凝视之后,不难在梁铨这样的抽象构成当中,隐约地看出如鸟瞰或空照所见的舆图缩影。

秦一峰从早期就以线作为绘画母题,据此延展为结构化的线性场域。规则性的水平与垂直线条是他安定画面的主要视觉结构,藉此与纷杂的不规则曲线形成繁复的交织关係。以“线场”作为系列的总称,秦一峰的抽象实验也令人想起美国低限主义时期的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 1928-­‐2007)的线描作品。近年来,秦一峰也沈浸于明式家具的形制研究,并通过黑白摄影的手段,予以再现。既是诠释也是创造,秦一峰为自己所拍摄的明式家具局部,赋予了如静物般的美感氛围。坚持自然光源,抑制戏剧性的感光效果,近乎洁癖地调控灰阶成像,秦一峰影像作品中所见的明式家具之一脚或半边,有如等待人们重新发掘的神秘物件。

三位艺术家形式各异,固无明显的风格交集,却有相通的文化关怀。对于传统的文人审美,他们不但抱持敬意与情感,也藉各自的创作与之对话。塬以木刻版画见长的王劼音,自1990 年代转向油画与水墨创作。从花卉到山水,他作品的意象反映了更多的传统特质。王劼音坦承,他并未系统地研究过文人画歷史,或是临摹古画;但是,文人画具备的气质和意蕴,还是让他着迷,进而萌生强烈的创作直觉。他也指出,自己虽有“明显的转化中国画造境的意识”,实际完成的山水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气质,都跟古代文人画相去甚远。”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现代性。

秦一峰以明式家具为主题的影像创作,沉吟和反刍的也是一种与文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美感。衆所周知,明式家具虽是意匠之作,从设计、制作到完成的过程,文人的参与暨美学观扮演了重要的把关地位。秦一峰在其所着的《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书中写道:“明代文人崇尚自然。他们造园制器的设计理念直接影响和指导着当时的木作艺人。”不但如此,他进一步引申:“文人都精于书画,擅长经营平面空间关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与绘画中黑白、虚实关係同明式家具中正负形关係相通;书法中的线条讲究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明式家具也讲究线材的收头。文人效法自然,木作艺人秉承世代承袭的技艺,二者融合,自觉理性的明式器物便应运而生。”

缘于对明式家具的研究,秦一峰藉由把玩与拆解物件的过程,深刻体认传统文人的自然观如何具现为一种理性而富含情感的形式秩序。他明白地将明式家具的形制法则视为文人书画美学的延伸,也把这样的发现融入个人的绘画当中。他以书法的笔势作画,自觉于书写的痕迹与行气,却刻意维持笔触自身的纯粹性与抽象感。对比于过往,秦一峰近期绘画的水墨气质更胜,无定形或不规则的流动感鲜明。值得注意的是,他先前的作品大多以加法完成;如今,减笔的意识更多一些。无论如何,他还是延续过往以来的极简手法;只不过,他似乎更有意于趋近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平淡与自然美学,期能发展为一种可能的抽象艺术。

有感于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严重断裂,梁铨曾经语重心长地希望在传统中重拾文雅。虽然他长期以抽象形式作画,却时而取题于中国文艺史的经典,譬如“桃花源记”、“清溪渔隐”和“潇湘八景”等,意在召唤古典美学的意境。2010 年迄今,他反覆创作过几回《潇湘八景》图,也据此抒写专文,足见他对这一题材的爱好。艺术史上最早的《潇湘图》,据传是十世纪画家董源所作,描绘江南一代的山川风光。北宋末期的书画家暨鑑赏家米芾(1051-­‐1107),曾以“平淡天真”之语,指出董源画出了唐代人所没有的特殊气息。而“平淡天真”这样的气质,恰恰是

梁铨在其抽象画面构成当中,有心营造的一种美感特质。梁铨对于传为董源所作的《潇湘图》“水天一色”之景,特别有感,认为表达了一种与“精神家园”相关的想像。他写道:“有了现实中的家园,才会有精神裡的家园;有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才会有对于精神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潇湘图》就是董源梦想中的家园……深邃、悠远,与一切都充满了距离感。”梁铨所说的“精神家园”概念,似乎也唿应了王劼音和秦一峰有意追寻并回归的一种文化理想。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三位艺术家各用我法,不仅凸显当代中国因文化断裂而致的欠缺与匮乏,更不约而同且殊途同归地传达了他们的终极观照。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